查看原文
其他

GDP增速30%,它是“全广东最靓的仔”

西窗 搜狐城市 2024-01-13


如果区域合作有段位,那深汕合作区就是王者——前三季度生产总值74.24亿元,同比增长30%,该增速在广东所有已公布数据的区县中拔得头筹。


增速高且持久,深汕合作区表现亮眼得益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《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》日前发布,深圳、汕尾、广东的三方共赢之路还将持续。




经济:GDP五年翻了一番


停不下来,根本停不下来。一季度、上半年、前三个季度,深汕合作区经济总量同比增长均在30%上下。按前三季度增速测算,2023年全年,深汕经济总量将超过100亿元。


经济长红源自工业发力、投资高企。前三季度,深汕二产增加值38亿元,增长60.1%。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%,其中制造业增长180.8%。行业大类中,专用设备制造、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2.8%、79.3%。此外,水生产和供应增长76%,侧面反映了工业的红火。


前三季度,全区固投221.04亿元,增长54.1%。工业投资增长71.8%,其中制造业增长46.5%;基建、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55.8%、38%。值得一提的是,深汕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5.5%,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、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分别增长86.6%、21.8%。


深汕合作区高增速并非今年才启动。从2018年38.95亿元增长至2022年84.25亿元,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%以上;从2018年66.74亿元增长至2022年229.12亿元,固投年均增长30%以上。不出意外,今年全年深汕GDP、固投将分别突破100亿元、300亿元大关。




机制:深圳主导汕尾配合


作为南粤飞地经济头羊,深汕合作区博兴首先应归功于“人和”。通过管理权限限期移交,将多层级架构转化为单层级,提升统筹力,这是深汕合作区的成功经验。


事实上,2008年深圳汕尾因产业转移工业园结缘,到2011年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,开启“飞地经济”改革试验。此后经年,两地也存在各种经济、社会和政治力量对合作区控制权的争夺——管理机构职能交叉、权责不明晰,导致部门摩擦不断、效率低下——这也是大多数飞地经济“通病”。


直到2017年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运行,才形成深圳主导、汕尾配合的格局。随着汕尾对管理权力的全部让渡和合作区内部新权力体系的重构,合作区才成为深圳真正意义上的“飞地”——让“在深汕,是深圳”成为共识,这一路走得不容易。


模式走通了,就能走更快。11月,全国首部“飞出地”地方性法规《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》施行,一方面这是巩固“深圳主导、汕尾配合”的改革成果,另一方面以立法形成长期稳定的管理模式——为产业定向、给投资者吃定心丸,这种“人和”局面是深汕继续飞高的前提。


“人和”之外是地利。国际上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一般是30%,但深圳早已触达警戒线,开发强度约50%,深汕合作区缓解了深圳缺地之困。合作区距深圳东部约60公里,离市中心约120公里。西北与惠州惠东县接壤,东与汕尾海丰县相连,总面积468.3平方公里,相当于四分之一个深圳。


南有大海阻隔,北有山川挡道,过去汕尾囿于交通闭塞,发展缓慢。如今广汕高铁已通车,深汕高铁全面动工,深汕枢纽力争年底动工。此外,小漠国际物流港已开通汽车滚装船班轮航线,汽车出口单月突破万辆——不要小看,对志在“世界一流汽车城”的深圳来说,小漠港填补深圳港空白,是“产运销汽车全球产业链”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


风口:深汕全域建汽车城


等风来,迎风起。年初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,并提到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——汽车产业新旧格局翻覆,这就是深汕合作区产经崛起的“天时”。


数据显示,深圳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125.8%。以此估算,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与上海还有差距,但大概率超过西安了。如果趋势继续,深圳将占据新能源汽车城市二号位——而深汕合作区将是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基地。


深汕合作区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主,以新型储能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机器人为辅的产业格局。深圳提出,将深汕合作区全域建设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,包括建设绿电、高端电子化学品、光储充三大专业产业园和动力电池、汽车电子、车联网、未来汽车四大主题产业园。


深汕的计划并不浮夸。短短不到一年,比亚迪已先后在深汕竞得3块新能源产业用地,总面积超200万平米。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、二期项目总投资250亿元,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100亿元。除了龙头比亚迪,还有力劲科技、京西重工、东风李尔等上下游企业。


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够长、规模够大,也需要足够的产业空间,而深汕恰能满足汽车制造及汽车测试、展示、贸易、出口运输等配套所需的产业空间——赶上风口的深汕合作区,也恰好具备了诸多软硬条件,天时地利人和“拼图完成”。



探索:深汕如何共享利益


过去十五年,深汕合作区经历“被动产业承接——主动产业选择——战略产业培育”的转变。产业经济走上正轨、体制机制逐渐理顺,但利益分配机制还有待确定。


2017年,《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》发布前,合作区GDP七成归深圳,三成归汕尾;利益分成深汕各占25%,50%归合作区。经过(2017年)调整后,GDP全纳入深圳,但深圳汕尾不参与税收分成,直接留给合作区。上述方案称,“2021年后的分成方案再研究”。


过去两年,深汕财税分成并未披露。刚刚施行的《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》依旧没有给出答案,条例要求“深圳汕尾协商建立合作区收益共享机制,具体由省政府指导深圳汕尾共同协商确定。”这意味着利益分配细则待出。不过,从合作区财税状况看,当前做大蛋糕是要务,分蛋糕方案尚可再议——因为蛋糕实在太小。


合作区主要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、市扶持资金、以深圳国企为主的投资、转移支付及政策补助。2017年以来,深圳市财政向合作区转移支付约374亿元,市政府投资深汕项目约1397亿元。去年合作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.98亿元,其中税收3亿元,占总收入97.7亿元约3%,这意味着合作区财政主要靠“输血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利益分配方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。


现在属于做蛋糕阶段,暨南大学教授胡刚预测,“以后税收大头可能会归深圳,但是具体多少比例不好说。”抛开利益分配细则,合作区对于深圳汕尾广东三方终究是共赢:深圳土地资源紧张,急需扩张空间;汕尾产业待兴,往深圳靠拢是合理方向;广东可通过合作区发展带动粤东。何乐而不为?


参考资料:

“飞地园区”的领域重构.中国名城

法治护航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.深圳特区报

打造升级版飞地 深汕合作区还要迈几道关.第一财经


-end-
 关注小号防走失 ↓

 往期精彩回顾 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GDP增速30%,它是“全广东最靓的仔”

西窗 搜狐城市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